当前位置: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 新闻:推开黑石的门 看到了梁锦松
索引

>>投融资首页
  ┃
  ┠会员登陆
  ┠新闻与通知
  ┃
  ┠融资直通车
  ┃ ┠项目列表
  ┃ ┠服务机构
  ┃ ┠资金信息
  ┃ ┠产权交易
  ┃ ┠
  ┃ ┠发布项目信息
  ┃ ┠发布资金信息
  ┃ ┠发布服务信息
  ┃ ┗发布产权交易
  ┃
  ┠FAQ问答
  ┠关于我们
  ┠合作伙伴
  ┠能源500强班
  ┗金融服务产品

 

推开黑石的门 看到了梁锦松


发布日期:2011/6/1     
 
你是否想过,把资产交给黑石打理,去分享它年均41.1%的增长率

  理财周报记者 李晓雨 黄婷/文

  “我们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会像农民精心挑选种子一样细心。当然,我们也知道在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只做勤劳的人是不够的,我们有时也要时刻关注气候变化,甚至影响一下天气变化。”

  黑石集团在资本界的热度并不亚于今年夏天的高温。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管理着884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私募基金,与中国投资者的近距离接触源于近期的两个事例: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30亿美元购买黑石9.7%的股份,以及黑石出价4亿美元,希望买入中国蓝星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蓝星清洗(16.70,-0.06,-0.36%)(000598.SZ)20%-40%股份。

  黑石因为购买蓝星清洗而与中国股市投资人产生关联,但在未来这或许仅仅只是一个方面:你是否想过,把资产也交给黑石打理,去分享它全球投资的收益?

  理财周报记者并不怀疑它的可能性,因为黑石正在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投资中国,更主要还因为黑石有梁锦松。

  两间房,三个人

  香港干诺道中港景街1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20层2012号。两扇透明的玻璃门,印着“The Blackstone Group Asia Limited(黑石集团亚洲总部)”。

  从门外可以看见一间会议室,门敞开着,仿佛在随时待命。但记者在这里逗留了一下午,没有一个人在这里进出。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个公司每天都是这样,“几乎没人”。

  这里是黑石集团在全球的9个地区总部之一,它的主人正是梁锦松。虽然梁锦松给记者发来邮件,委婉地拒绝了采访要求,但这样一个即将与中国投资人产生利益关联的大鳄,值得探个究竟。记者仍然决定前往。

  和记者想象中那种掌握着数百亿美元的私募巨头完全不同,黑石集团亚洲总部只有两间办公室,除了前台接待和清洁工之外,记者只见到一个南亚裔的职员。

  也许已经连续工作了很久,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显得很疲惫。但一讲起投资,他立刻兴奋了起来,似乎是不经意中,他说起很喜欢香港,下班后经常去附近的兰桂坊喝上一杯,不过最近很难有时间去了,因为“在中国内地有大项目要运作”。

  不出所料,梁锦松不在办公室,至于去了哪儿,没人知道。

  记者了解到,中国普通投资者想要参与黑石的投资项目,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黑石集团亚洲总部人士介绍,黑石内部有一套选择投资者和合伙人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注重从投资者资金的周期操作能力出发衡量投资者的潜在实力。

  中国投资者可以登陆以下网址www.blackstone.com/news/form/register.asp,注册成为黑石的潜在客户,这样可以获得黑石集团最新的投资和引资的动向信息。

  另外,黑石集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股票代码BX,海外投资者可在美国任何一间经济人代理公司购买到黑石的股票。

  黑石资产大起底

  在黑石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找到集团创始人彼得·皮特森和 史蒂夫·斯瓦茨曼所倡导的公司核心价值:“……当今,到处都是用别人的钱开起来的公司,而何处是我们自己的钱、我们自己的投资,何时由我们做主……”

  截至 2007年5月1日,黑石管理的资产达88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1.1%。6月22日,黑石IPO上市了。透过厚达400多页的招股说明书,记者试图揭开黑石的神秘面纱。

  黑石的准确“身份”,并不是国内普遍认为的国际私募基金,而应该叫作“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及金融咨询服务提供商”。

  黑石亚洲总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互惠合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只是黑石四大主营业务的一项,并不能概括黑石从事的全部业务,我们的另外三项主要业务分别是房地产、另类资产管理和金融咨询。”

  据了解,黑石目前在纽约、巴黎、伦敦、香港等15个城市设有机构或办事处,而在香港的是其亚洲总部。来自22个国家的57位董事总经理,以及约340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投资和顾问人士,从事投资银行、杠杆融资、私人股权和房地产等业务。

  在4项业务中,私募股权投资创造了黑石最闪光的业绩。自1987年入行以来,黑石旗下的基金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之一。另外,其房地产投资基金也有不俗的表现。截至2007年累计进行的交易为214宗,企业总价值约为1990亿美元。

  据美国研究机构的报告称,黑石企业私募股权基金和两家房地产投资基金是各自领域集资规模最高的基金,截至2007年5月,累计投资规模分别达196亿美元和7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另类资产管理是国际资产管理行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而黑石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自20年前跨入资产管理领域以来,黑石集团已经集资约 614亿美元,这些资金主要分布在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夹层基金和高级债券基金中,黑石还管理着资产规模为254亿美元的对冲组合基金、自营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目前,黑石在世界范围内投资的企业总价值超过1022亿美元。

  从2004年到2007年间,黑石旗下私募基金总共进行17笔投资,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欧洲,涉及行业广泛,从食品饮料加工到医疗保健,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的数据表明,黑石向化工和能源、通讯行业以及酒店业进军的势头明显。

  2007年1月,黑石斥资1.75亿美元投资印度领先媒体公司(Ushodaya Enterprises Limited),该公司拥有印度第三大报纸和第四大私有电视广播网络,这是目前为止黑石在亚洲的唯一一项业务。

  人均市值一亿美元

  黑石目前管理着884亿美元资产,市值约为400亿美元,而其内部员工数仅为397人(50名董事总经理和347名专业人士),人均管理资产超过2亿美元,人均市值高达1亿美元,是美国著名投行高盛公司的10倍以上。黑石最值钱的资产,不是遍布全球的产业,而是人。

  这种价值理念在上市后更加彰显出来。黑石的日常主营业务是帮助它的合伙人进行资本运作,和为投资者提供相关的咨询,日常费用支出主要是管理费用。黑石上市后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这些利益个体中划分利益,上市的根本目的也从一般的融资变成了分利。

  这种判断还有另外一条根据,那就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彼得·皮特森明年即将退休,对于他个人价值的划分和变现也成为公司上市前后的焦点。

  上市后,黑石和其股民、以及合伙人之间呈现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虽然从长远来说,保护好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可以使“黑石”的主营业务顺利发展,其他股民的利益才能获得保障。但是黑石上市后在内部管理过程中,由于合伙人的利益和股民的利益已经捆绑在一起,所以股价如果长期走低,公司的信誉受到质疑,对合伙人也会构成巨大影响。为此黑石也注意到外部形象认同感的树立,力图和股民建立良好的投资关系。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香港黑石集团亚洲总部,相关人士推荐记者浏览该集团下属的投资者关系部的网站,记者发现这一部门专门处理公司信誉和资本信息披露事项,公司每天的股价和会计期间的报表都会有专人安排放在网上、随时更新,供合伙人和投资者审阅。

  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黑石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除了有专门的投资者关系部之外,还有LP部门即有限合伙人关系部,在黑石的网站上有专门的针对有限合伙人提供的报告,但是记者发现这个网页已经外包给了一间叫做IntraLinks.Inc.的公司,浏览者需要特殊的验证码才能进入,据了解,这个公司提供专门的信息安全和信息管理的平台,充分保证了信息披露的中立性。

  这表明黑石在多年的资本运作经营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信誉维护和信息披露的体制。内部有效的资本划分和管理机制,为黑石在全球扩张提供了有效动力。

  梁锦松引路进中国

  黑石亚洲总部职员对记者说:“黑石有自身的文化,这种文化建立在财务自由的理念和平等对待每位投资者的基础上。黑石在世界各地投资,都很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理财习惯,以及投资者不同的类型。”

  他认为,目前黑石的投资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一种与中国投资者、机构以及中国政府良好的关系”。

  事实上,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造成的阴影久久不散,导致亚洲国家从民间到政府,对国际私募基金多少有些忌惮,而黑石也明白,私募基金的社会形象,往往直接关乎其投资者对其的信任程度。记者了解到,黑石目前正在筹划扩大其慈善投资基金的规模,希望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回顾今年以来黑石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动作,记者发现,与其他国际同行相比,黑石在策略上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在多番铺垫后才有实质性的动作。

  和其他国际私募基金公司进军中国的策略相比,黑石的策略更灵活也更务实,吸纳国汇投30亿美元的投资,就是其中国战略的最好体现。

  今年1月,梁锦松出任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国政府入股黑石正是他一手促成。曾有人透露,梁锦松非常重视黑石和国汇投的这次交易,在签约前一个星期已飞往北京筹备签约工作,并曾经为免泄露行踪多次转换酒店,以防令这个历史性交易出现闪失。

  双方谈判仅用了3周时间,谈判结果公布时,除了引人瞩目的“近10%股权(后经证实为9.7%)”外,还有4.5%的折让,由于其时黑石正在招股,这样的折让大大超过业内人士所料。

  黑石董事长斯瓦茨曼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避讳谈及邀请梁锦松加盟的初衷,而这次能促使这项富历史性的交易,印证了梁锦松强劲的人际脉络和过人的“想像力”。同时,体现了私募基金在决策时高度的灵活性。

  今年4月,梁锦松受合肥市政府邀请,对国风集团下属的生物柴油项目和木塑项目进行了全面考察,但事情的发展表明这只不过是黑石“虚晃一枪”,双方未达成任何意向,更没有签署正式合作文件。

  6月7日,国汇投正式入股黑石,随后市场便传出黑石接触中国蓝星集团的消息,该公司下属上市企业蓝星清洗(000598)当日涨停。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双方均未有进一步的通告。

  值得注意的是,蓝星集团发言人公开表示,黑石入股蓝星的比例是否超过1/3将是一个焦点。“如果黑石集团持有中国蓝星股份超过1/3,将意味着黑石集团会在股东大会上有表决权,这将给国资监管一个考验;如果持股比例超过1/3但不超过50%,整个过程应该不会太复杂,至少比凯雷投资徐工更容易获批。”

  凯雷在中国的经历,永远是值得黑石等后来者警醒的。2003年11月底,凯雷亚洲董事总经理杨向东带领并购团队拜访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商定与徐工集团合资生产重型汽车及发动机项目。徐工与凯雷在2005年10月25日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凯雷注资3.75亿美元,获得徐工机械85%的股份。2006年6月8日起,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登数篇文章,直指凯雷重组徐工一事,由此引发了一场外资并购的大讨论。国家发改委一纸批文,要求凯雷集团追加有关并购项目的“情况说明”,同时派出调研组数次造访徐工集团,调查这一外资并购项目的详细情况。2006年10月,双方据《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及《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凯雷持股比例降低到50%,徐工机械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到目前为止,“黑石-蓝星”案还没有像“凯雷-徐工”案那样重重波折,令参股方(或说并购者)狼狈不堪,也没有像“达能-娃哈哈”案那样闹得满城风雨,一切似乎都在低调和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会像农民精心挑选种子一样细心。当然,我们也知道在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只做勤劳的人是不够的,我们有时也要时刻关注气候变化,甚至影响一下天气变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黑石内部人士表示,前车之鉴不可不防,黑石进军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凭借近20年资产管理中积累的经验,长期以来,黑石管理层在进入和建立各种业务以及决定其投资基金进行何种投资的过程中,一直着眼于公司或机构长期的最佳业务和投资效果,而不是短期的营收、净收入和现金流所带来的影响。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黑石集团一贯坚持将重点放在实现长期成长目标上,而这种看似“农民垦荒”的行事方式,在中国市场却是相当实用的。

* 《黑石衰退前的完美掏空

* 《传凯雷有望于三季度申请上市 近期将确定承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