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 新闻:华尔街之痛
索引

>>投融资首页
  ┃
  ┠会员登陆
  ┠新闻与通知
  ┃
  ┠融资直通车
  ┃ ┠项目列表
  ┃ ┠服务机构
  ┃ ┠资金信息
  ┃ ┠产权交易
  ┃ ┠
  ┃ ┠发布项目信息
  ┃ ┠发布资金信息
  ┃ ┠发布服务信息
  ┃ ┗发布产权交易
  ┃
  ┠FAQ问答
  ┠关于我们
  ┠合作伙伴
  ┠能源500强班
  ┗金融服务产品

 

华尔街之痛


发布日期:2008/9/24   来源:环球企业家    作者:杨福
 

次贷危机就像好莱坞电影里刀枪不入的怪兽,咆哮一年仍拒绝被驯服

又是你从未想过发会生在世界最强大经济体上的狂乱一周: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了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市场干涉行动: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4天后,还对年初贝尔斯登的崩溃心有余悸的金融界人士又看到了熟悉的一幕:重压之下,另一家华尔街老字号雷曼兄弟正在谋求将自己出售。

很容易得出结论:就像好莱坞电影里刀枪不入的怪兽,已逾一年的次贷危机仍拒绝被驯服。欧美的监管部门几乎穷尽了所有的政策手段:大幅降息、减税、特别流动性安排、拯救银行,但是危机仍似乎一触即发,而一个令自由市场信奉者不快的事实再度被应验:当一场金融危机发生时,政府将不得不妥协,并为此承担巨大的道德风险——拯救举措只是在奖励金融高管的不良行为,并降低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意愿。

但鉴于“两房”对美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它们持有或担保了近一半的美国未偿抵押贷款——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稳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举足轻重,人们仍需为美国政府的这场大规模拯救报以掌声——尤其是10年前曾因强力干预金融市场而被美国当局训诫的亚洲各国政府。那些希望中国政府能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股市暴跌之际出手相救的人士,更在美国政府对“两房”的接管中找到了最值得效仿的样板。

但是且慢欢呼。

当人们把太多的笔墨集中在政府大规模干预市场的方案本身时,关于“两房”危机缘起的一个教训,则被忽略了:有政府支持背景的混合体制公司的巨大风险。

“两房”都是美国国会授权、根据联邦政府法令成立的机构,拥有庞大的政府游说力量。两家公司向有良好信用纪录的美国人发放住房贷款,以帮助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买入住房按揭贷款,并将其中的大多数打包成证券并出售给全球投资者。这些与债券结构相似的证券,深受追求安全、稳定回报的机构投资者欢迎,尤以亚洲投资者为甚。尽管两家公司都是私人持股,但投资者认为,由于有按揭作抵押品,加上二家机构所谓“政府支持企业(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 〔GSE〕)的地位,它们遇到危机情况时美国政府会施以援手。

这堪称是一举三得的好局面:银行把手上部分按揭贷款售予“两房”,所得资金可用于提供更多住宅和其他贷款,令美国信贷市场生机勃勃;美国人因银行乐于提供住宅贷款,置业率不断上升;“两房”则在受惠房市繁荣的同时,间接令按揭利率处于低水平,对美国经济贡献良多。

但正是“政府担保”特殊背景所带来的低借贷成本,让“两房”能够凭不到900亿美元的核心资本去支撑高达5.2万亿美元的债务和担保,也让其有充足的动力在1990年代末期大举挺进利润丰厚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市场。在2006和2007年美国住房市场动荡之初,随着投资者对普通抵押证券失去了信心,美国国会与政府比以往更加倚重“两房”来提振住房市场。为了从华尔街对手那里获得更大的抵押市场份额,“两房”发放了更具风险性的贷款种类。尽管这部分贷款在“两房”的总体投资组合里占比例较小,但由于“两房”可用于缓冲的资金规模小,一旦坏账发生,“两房”就会被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究其问题本质,是“政府支持企业”(这样类型的企业在中国也大量存在)的背景使得“两房”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和支持房市的公共使命之间产生了冲突,从而造成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称的“根本错误业务模式”:“两房”的盈利流入私人腰包,损失却要社会承担。如果资金规模有限尚可接受,但当牵扯上万亿美元时,那就不能接受了。